新华网贵阳5月30日电(卢志佳 通讯员杨政权 彭园兰)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大树林村委会主任胡文孝依托当地“龙鳌河-马家寨”旅游景区的辐射效应,巧打脱贫致富“加法原理”,带领当地困难群众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历史文化+发展思路
    仲夏时节,又到了葡萄生长的关键季节,大树林村300亩连片葡萄基地枝繁叶茂,串串未成熟的青色葡萄被绿叶掩映,惹得农户喜上心头。
    “连日来的几场酥雨,给眼前这片紫秋葡萄园注入了活力,长势一天不同一天。”胡文孝今年54岁,谈起大树林村的“历史文化+发展思路”,胡文孝滔滔不绝。
    岑巩县古名思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大树林村是岑巩县境内唯一的苗族聚集自然村寨,位于水尾镇西南面,全村共812户3302人。村寨前面是万亩大坝,自然生态良好,民风淳厚,村民与数千株千年古枫树和谐相处。
    逢年过节,村民便会自发聚集在一起,表演一种被誉为“东方神秘”和“戏剧活化石”的思州傩戏傩技和思州扽锣。村寨距集镇3公里,毗邻一代佳人陈圆圆归隐地马家寨,属于贵州省“100个景区”之一“龙鳌河-马家寨”景区的辐射范围。
    “随着‘龙鳌河-马家寨’景区旅游发展的带动,前来大树林村赏景摘果的游客日益增多,葡萄价格一年比一年卖得好。”胡文孝乐呵呵地说,全村300亩紫秋葡萄,平均亩产近8000斤,即使是批发卖给酒厂酿酒,也能达到每亩逾万元的收入。
     小块土并成大块田
    据当地村民介绍,胡文孝年轻时候就已经是村里敢想敢干的“能人”。1988年,胡文孝在自家地里第一个种起葡萄。“由于经验不足,葡萄种失败了,迫于生计,我只好外出打工。”胡文孝说,当时受投入小、技术不过关、销售渠道不畅等各种条件所限,没能发展起来。
    2010年,长期外出打工的胡文孝回到家乡大树林村。“看到中青年人都出外打工,因劳动力不足而导致大片撂荒的田地,心里觉得非常可惜。”胡文孝心里萌生了自己的产业发展“加法原理”:把小块土并成大块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治,发展规模产业。
    胡文孝的提议得到了村支两委的认可并很快获得实施。
    然而,平整出来的连片耕地到底用来发展什么?2011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后的胡文孝,思考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
    胡文孝脑海中再次闪过10多年前那未种成的葡萄。“因为有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这一次显得格外谨慎。”胡文孝说。
    为确保种植葡萄能取得成功,2013年,胡文孝带着村里几位有想法的村民前往周边发展葡萄产业成功的县市实地参观考察。
    “去的时候葡萄正在挂果,一串串沉甸甸地紫色葡萄瞬间坚定了大家的种植决心。”回来之后,胡文孝便带领村民引进了紫秋葡萄进行试种植。
    合作社拉群众“入伙赚钱”
    产业选好后,胡文孝又提出了自己做大产业的“加法原理”:成立岑巩县摇篮种植专业合作社,群众以资金、土地的方式入股合作社。群众通过发展以紫秋葡萄、精品蔬菜、烤烟等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种什么由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总揽规划,以发展葡萄产业为例,葡萄苗移栽由合作社统一种植,苗木成型后,分成小片承包给农户进行分散管理。待葡萄成熟销售获益后,农户缴纳约定的管理费用于合作社发展扩大,剩下的利润全部归农户个人支配。”胡文孝说。
    一年下来,眼见葡萄产业发展势头不错,其他村民们也陆陆续续加入到合作社承包土地种植。一时间,大树林村里兴起了“葡萄热”。
     高效农业+休闲观光+旅游
    “通过做大种养殖产业,把村里困难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的精准帮扶户拉进合作社来,大家一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共同脱贫致富。”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做大葡萄产业,胡文孝在村支两委会上又大胆提出在全村范围内发展“高效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的新模式。
    胡和平是村里的贫困户,2014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和合作社的指导下,胡和平家种了28亩的紫秋葡萄,同时还办起了小型养猪场,建起了沼气池。
    今年,胡和平家的葡萄开始挂果,明年可以实现全面挂果,预计可实现收入30余万元。“利用沼液给葡萄和蔬菜土壤追加肥力,既节约了成本,而且种出来的口感很好……”站在自家葡萄园里,胡和平心里乐滋滋地。
    一路采访一路歌。村民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开心劳作,不时传来几声欢笑。
    今年以来,围绕贵州省及州、县提出的“农文旅井喷式”发展目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胡文孝的“加法原理”再次得到拓展和延伸:全新规划村的“农业+旅游+文化”产业,使其实现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目前,大树林的农文旅产业基地已被纳入岑巩县万亩大坝现代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域进行重点打造和升级。”胡文孝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大树林村目前有葡萄基地300亩,蔬菜基地300多亩,烤烟基地600多亩。2015年,大树林村人均收入6950元。